跨越国界!原来你是这样的中大人
在中大
有这样一群学生
你也许偶尔会在校园里看到他们
你或许曾经跟他们一起交流过
感受过不同语言的魅力
和异国文化思想的碰撞
有时还会惊叹
他们怎么汉语说得这么溜
今天
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大外国留学生的世界
听听他们的中大故事
成绩好,爱唱跳,热心公益的全能型“暖男”
(摄影:徐丽雅)
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生
李俊阳(泰国)
在很多人同学和朋友眼里,李俊阳是不折不扣的“全能型”学生。成绩班级第一,曾获东南亚奖学金和学校一等奖学金;喜欢挑战自我,选修了不少连中国学生都感叹难度极高的全校公选课《古文字学》,成为选修这门课仅有的两位留学生之一;唱歌跳舞样样精通,曾在学院的新年晚会上演唱中文歌《这种爱》,赢来阵阵喝彩,还经常参加在粤外国留学交流会的表演活动;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,曾获第二届青年摄影大赛优秀摄影奖;平时喜欢游泳和打羽毛球,享受运动的快感……除此之外,他身上还有一个特别的标签——“公益达人”。
▲古文字学笔记(图片由本人提供)
(摄影:徐丽雅)
▲李俊阳获得第二届青年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奖(图片由本人提供)
在很多公益活动中都能看到李俊阳的身影。他是中山大学ALLSHARE义务服务协会的口语部部长,平时经常组织、参加协会的口语部和访村部活动,例如与残疾者英语培训中心的学员一起进行英语口语活动、到麻风病康复村看望老人等等。人如其名,他就像小太阳一样,不断地散发自己的正能量,为身边的人带来温馨与感动。
▲ALLSHARE义务服务协会成员(左一为李俊阳)(图片由本人提供)
“在我看来,参加公益活动应该是自愿的,不是为了换公益时,也不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,而是你从心底真正地想要去帮助别人。”李俊阳谈到他对公益的理解。“我一直认为当志愿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,因为可以把心里的爱分享给身边的人。虽然有时候会很累,但是每次看到老人的笑脸,我就会觉得特别开心。”
▲1801肇庆白诸工作营(二排右一为李俊阳)(图片由本人提供)
▲为老人修剪头发(右一为李俊阳)(图片由本人提供)
这其中,他最难忘的是参加1801肇庆白诸工作营的经历。所有的营员一起陪白诸镇的麻风病康复者一起吃饭、聊天,给他们修剪头发、大扫除,为他们表演才艺。
在这次活动中,他认识了徐叔——一个很有趣的人。“他会唱歌,还经常背诗经给我听,并跟我分享他的人生经历。”李俊阳笑着说道。“徐照伯总是亲切地叫我‘阳阳’,并希望我能读博,然后回国当老师、当教授,向泰国学生传播中华文化。”他们在这短短的十天内,成为了无话不谈,相聊甚欢的忘年交。
让李俊阳感动的是,九月份他再去看望徐叔的时候,收到了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——徐叔亲手为他写的一封信,和送给他的毛笔。但是徐叔的手因病变形了,写字并不方便,李俊阳都可以想象他是如何艰难地写下这一笔一划。当时他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了。
▲徐叔给李俊阳写的信(图片由本人提供)
信上写道:“海外赤子,阳阳,千里送鹅毛,物轻情意重,小小礼不敬意,里面装满友谊和友情。把广东的文化带回去,满载而归,以后成为博士吧!”字里行间,满是真情。
“我永远记得他对我说,我不会忘记你的,你是我最好的朋友。”李俊阳感动地说道。
每次志愿者的经历都让他坚信真心的付出是有价值的,也让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。在公益这条路上,他会越走越远。
想要传承汉语的“功夫男孩”
(摄影:瞿俊雄)
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硕士生
陈海顺 (印尼)
“如果他们退休了的话,可能就没有老师教汉语了”
“你要不要去中国学习汉语?”当时的陈海顺没想到,老师简单的一句话,改变了他整个的人生轨迹。
小时候,陈海顺特别喜欢看中国的电影,尤其是李小龙、成龙、李连杰等演的动作片。高中毕业的时候,有一位老师突然问他要不要去中国学汉语,因为当时刚好有可以申请去中国学习的机会。
“那个时候我想着,如果到中国留学的话,可以学到武术、太极,说不定还可以体验一些特别的中国文化。”陈海顺说道,“而且我家乡那边的汉语老师比较少,很多年纪都比较大了。如果他们退休了的话,可能就没有老师教汉语了。”想着去中国留学可以传承汉语教学,而且以后发展的机会可能会比较多,再加上自己对语言很感兴趣,于是陈海顺答应了老师,并幸运地申请到了来中国学习汉语的机会。
就这样,当时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陈海顺,凭着勇气与信心飞到了这陌生的国度,踏上了来中国的学习之旅。从此,他与汉语结下了不解之缘。而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。
▲陈海顺参加中山大学2018年康乐杯学生体育赛事之武术锦标赛(摄影:瞿俊雄)
与武术的不解之缘
读研期间,除了学习以外,陈海顺喜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。他从小就对中国武术很感兴趣,于是就加入了武术协会。
他认为,武术跟跆拳道、空手道等的不同点在于,武术的动作相对会比较丰富。“空手道、跆拳道,动作相对比较单一,但是中国武术就不一样,它分了很多种类,拿传统武术为例子,它就分为南拳、长拳、太极、少林功夫等等。” 陈海顺很喜欢中国武术那种刚柔并济的美感。
对陈海顺来说,学习中国武术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。“我最喜欢的是太极拳,我觉得它很特别的一点在于它有健身和养生的作用。”平时他也喜欢参加各种武术比赛,在比赛中提升自己。
▲陈海顺(左一)在广东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中获得个人项目二等奖
(图片来源:中山大学武术协会)
▲陈海顺(左一)参加2018年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
(图片来源:中山大学武术队)
▲陈海顺(左二)在2018年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中的太极剑项目获得第四名
(图片来源:中山大学武术队)
喜欢用古筝弹《茉莉花》的波兰小哥
(摄影:徐丽雅)
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硕士生
马一鸣(波兰)
马一鸣在波兰读书的时候,学的是外交学。一开始,他和女朋友在学校的孔子学院里学汉语。后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,又双双来到中国留学。而现在的马一鸣,已经成为了中大的一名研究生。
(摄影:徐丽雅)
“对很多欧洲人来说,学汉语很难;但我觉得学汉语并不难,我也很享受学汉语的过程,只是它需要下功夫才能学好。”马一鸣这样说道。而且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,汉语是一种很丰富的语言,他可以由此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。在生活中他也喜欢用汉语交流,以此了解当下中国人的生活。
(摄影:徐丽雅)
谈及入学一年以来最难忘的一件事,他认为是在中大学习古筝的经历。研一第一学期的时候他们有一门中华才艺选修课,当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古筝课,成为了这门课上唯一的一位外国留学生。
选古筝课是因为他从小就对乐器感兴趣,还曾自学过钢琴。他记得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,很多教材的录音都有古筝的声音。那时他就觉得这种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声音很美,很有意韵,有一种幽远的意境。
“第一次上课的时候,我兴奋地用古筝弹了一下《茉莉花》,没想到真的成功了。”马一鸣回忆道。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中国曲子。记得有一次从上海坐高铁去北京的时候,他偶然听到了一首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歌曲,旋律优美,清丽而婉转,让他印象十分深刻。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中国的民歌《茉莉花》。“因为很喜欢这首曲子,所以回国后我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用钢琴弹奏它。但两种乐器相比起来,我还是觉得用古筝弹演奏这首曲子更有韵味一些。”
马一鸣至今还记得弹奏结束后的情景,所有的中国同学都很吃惊。“他们都没想到我是第一次学古筝,这让我感到很开心很自豪。不过我后来才发现,我当时竟然把古筝的位置放反了,闹了一个小笑话。”马一鸣尴尬地说道。
刚开始学习的时候,马一鸣觉得古筝太简单了。但是后来发现,越往后需要学习的指法越多,难度就越大,需要勤加练习。“虽然练习有点累,但是看着自己的水平逐渐提高,我的心里有很大的成就感。”在学习的过程中,马一鸣也接触到了更多中国的传统乐曲,如《月光下的凤尾竹》、《梅花三弄》等,由此更加体会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之处。
期末的时候,马一鸣选择弹奏的依然是他最爱的《茉莉花》。比起第一次的弹奏,这次已经进步了很多。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这门课他得了最高分,这让他很受鼓舞。
“很感谢这段学习古筝的经历,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。我想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,我一定要继续学习古筝。”
“我希望那时候,大家都会叫我‘比黑医生’”
(图片由本人提供)
附属第六医院 消化内科专业 硕士生
比黑(索马里)
比黑是在索马里出生,在迪拜长大。他的爷爷、叔叔和伯伯都是临床医学方面的医生。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,他也想学习临床医学。
而之所以选择来中国,是因为他觉得中国的医学很强。而且他的表哥在首都医科大学读过医,推荐他也来中国学医。
就这样,他来到了他魂牵梦绕的中国。“我觉得自己很幸运,能到中大读书。中大名气很大,是一个很多学生都梦想求学的地方。我觉得能在这里读书很幸福。”
▲比黑的老师和同事(左一为比黑)(图片由本人提供)
而中大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。现在,他在附属第六医院读研究生,专业是消化内科。他很喜欢这里的生活。“我的导师平时总是很耐心地指导我,同学们对我也很友好,经常在学习和工作上帮助我,我们相处得很融洽。”
平时在医院,比黑需要跟着上级医生查房,学习如何诊断和治疗病人,并观察他们的治疗效果以便及时反馈。“虽然很累,但是我觉得能学到很多东西。而且看见病人的身体恢复健康时,我会觉得很开心。”比黑笑着说道。
未来,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医生。比黑憧憬地说道:“我希望那时候,大家都会叫我‘比黑医生’。”
许多像他们一样的异国学子
怀揣着梦想
带着十足的勇气来到了中国留学
他们或许曾忍受着乡愁的煎熬
或许曾背负着学业的压力
或许曾经历过一些挫折
但幸运的是
他们在中大
遇见了自己的梦想和成长
遇见了真挚的友情和珍贵的感动
懂得了付出,懂得了爱
在中大
把所有的经历
都写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
--- iSYSU ---
采写:詹潮儿
摄影:瞿俊雄、徐丽雅
部分图片来源:中山大学武术协会、中山大学武术队、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
鸣谢:学生工作管理处、中国语言文学系、附属第六医院
封面制图:李智
编辑:曾琳源
责任编辑:周玉婷
欢迎投稿&加入我们
isysu@mail.sysu.edu.cn